在大齐百姓的心中,组建凌家军,抗击戎狄,几年间捷报频传,收复十余城池的凌大将军和镇国长公主,那是天神一样的存在。
现在民间仍有不少百姓家中供着他们夫妻二人的小像,以保佑家宅平安,称其“戍公戍婆”。百姓们只说他二人连边关都能守得,戎狄都能打得,保佑家宅清除邪祟自然更是不在话下。
因此当年传来凌大将军和镇国公主死讯时,大齐百姓无不哀恸。从平城起,护送将军公主骨灰的卫队所到之处皆有父老率乡亲子弟痛哭流涕设香案跪迎。
直至京城,更是万人空巷,百姓倾城而出十里跪迎。当日人头涌涌,哭声震天,让人闻之落泪,听之断肠。
其中有一老妇,二子皆因违反军纪被凌大将军所斩,可却仍深悼将军公主,大哭不止,亲随护送棺椁数十里,痛哭道:
“将军大义如青天朗日,公主坚贞若青松白雪。生为民福,死为民难。每忆将军公主,皆泪如泉涌,不能自已。”
百姓之心,可见一斑。
故当百姓得知当年平城之役实则藏着惊天冤情,凌大将军与镇国长公主竟有可能是被当今太后首辅所害时,立时群情激愤。
更有那烈属遗孤,乍闻此事怨愤异常。一时间民怨沸腾,如熊熊野火势可燎原。
灼华与昊轩跪请申冤的,抬手示向众人。
“所以我趁王致这两日去别院时,特地偷拿了他贴身私章出来。这贴身之物可证明否?”
“不过一块石头,人人都可雕得,谁知是真是假?”
“既敢拿出来,自然是不怕验。”说着萧莺燕转身又从嬷嬷手中接过一摞盖了印章的小块儿宣纸。
“我来时在车上刚用这印盖了这一摞。王致也算书画大家,在外给人留了不少笔墨,对比一下私章的真假却是不难。如若是我作假,任凭处置。”
说罢,她抬手一扬,那摞宣纸便纷纷扬扬散了出去。如飞起一群白鸽,漫天飘舞,引得不少百姓立时伸手去抢。
人群中有人高喊:“要知这私章真假有何难的?如今那月心湖边儿的望月楼上还有王相的题字,上面自然盖着私印,前去一对便知!”
又有人喊道:“城北飞来峰上,伏龙寺的牌匾便是王首辅所题,去那儿一看便知真假!”
“何必去那么远,我知道有一人家收着王相的字画,去那儿一对岂不更是便利……”
一时间纷乱哄哄,气得月姑咬牙切齿。她抬眼恶狠狠地瞪了那女子一眼。萧莺燕却满不在乎,笑嘻嘻地看着热闹,又转头冲着站在一旁的灼华挑了挑眉,随后粲然一笑。
灼华却只微微躬身颔首,态度不卑不亢,又十分恭谨。
见此萧莺燕不由的撇了撇嘴。不是说这太安郡主不俗吗?怎么也跟个木头似的亦步亦趋没个活气儿。这大齐的女子真是无趣。
“既是王相的妾室,可知礼仪廉耻夫为妻纲?夫主如天,你怎敢如此不知廉耻抛头露面,有违纲常,攀咬夫主?!”月姑说这番话时颇有几分气极败坏。
“哈哈哈哈哈……”那萧莺燕果然不是普通闺阁,众目睽睽之下,启唇露齿,大开大合,笑得个花枝乱颤。
“我都说了我不是你们大齐人,自然不会尊你们那套清规戒律。更何况你难不成没听过这样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既是戎狄皇室,又怎么会和你们大齐一条心?哦,对了,你又要问我有何为证是吗?”
说着萧莺燕伸手从脖上解下一枚狼骨牌来,举臂示于众人。
“戎狄世代尊崇狼族,皇室中人无论男女,自出生时皆会用一块狼骨雕其姓名生辰并附以父名,以证身份,以求相佑。”
说着她朗声念那骨牌上的字:“萧莺燕,生于戎狄天庆二十三年,戎狄可汗萧腾光第十八女……说来我还是如今戎狄可汗萧璟的妹子,戎狄的皇姑。”
萧莺燕话未说完,人群中忽有个三十来岁的书生起身大声用戎狄语冲她说了些什么。萧莺燕寻声望去,见着那人后笑得更开心了,欢欢喜喜用戎狄语和他对起话来。
片刻后,那中年书生朝四周左右拜了拜,随后道:“在下乃四夷馆的译知,擅长戎狄语。刚刚这位姑娘字正腔圆,发音准确,戎狄语应为其母语。”
话音刚落,又有一小吏模样的人也站起来作证:“小人乃是理番院驿馆的驿丞。那戎狄二皇子来大齐贺亲时,吃住皆由小人伺候,与眼前这位姑娘却有六七分相像。刚刚乍一见她,也着实吓了一跳。”
萧复拓出使大齐那些时日,颇为高调,市井繁华之地,锦绣烟花之所,皆逛了个遍。又常呼朋引伴吃喝作乐,故而京中不少百姓皆见过他。如此一说,人群中便有不少附合之声。
萧莺燕依然笑嘻嘻的,转头望向停在远处的那辆青油小车,虽看不太清,可她知道契璃定也在看着她。她垂眸一笑,透过这大齐的时空,似乎看到了当年……
“当年王致与我皇兄萧璟暗地约定,里应外合除掉凌家军。王致得了大齐的权柄,戎狄既能除掉心腹大患,又能得辽东十城,两国自此休兵。
“我那皇兄为表诚意,以我为质,献于王致为妾。当日是陆良川于洮水接我入大齐,至今已有八年……”
此话一出,又是一片哗然。灼华抬眼去看她,四目相对,电光石火,心头灵犀一点。
萧莺燕忽而一笑,这个大齐的小丫头竟然懂她,原来她们是一样的人。
什么世俗礼法,什么纲常君父,虽为一介女子,可她们敢于蔑视一切懦弱虚伪,敢于挑战这世上的所有不平不公。
萧莺燕转身“噔噔”几步来到午门旁的登文鼓下,伸手将那鼓槌拿起来掂了掂,朱唇轻扬,笑得十分桀骜不驯:
“今日便让我,来为你们大齐那四万屈死的凌家军申个冤吧!”
说罢,她抬手敲响了登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