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长安之前,汉武帝再度召见了董仲舒。经过反复思索,汉武帝觉得董仲舒的理论和自己的理念不谋而合,决心大力推行儒学。
“先生即将离开长安,不能再像今日这般面谈了。朕已决定推行先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一时间没有头绪,还请先生指教一二。”汉武帝诚恳道。
“陛下有此宏图远志,臣代孔圣人谢过陛下。”董仲舒躬身行礼,继而沉吟道:“眼下的条件虽不成熟,但有些事还是可以做的。”
汉武帝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呢?还请先生明示。”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陛下可以先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
“何为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
“我汉朝承自秦朝,所用历法也是秦历,然则秦朝二世而亡,不足效法,改正朔是向天下臣民昭示与秦朝的不用;如今我汉朝,自皇帝以下,人人穿衣随心所欲,不能明确尊卑等级,易服色是确立皇帝的专用服色,以及臣民的服色等级,做到一目了然;明堂是祭祀天帝之所,将明堂建在长安,是要告诉天下臣民,长安才是天下之中心,是离天帝最近的地方,而天子就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汉武帝大喜道:“好,立下了规矩,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不知先生对这些事有否具体的方案?”
董仲舒摇头道:“这些事情,其实臣不太明了。”
“如果先生都不明了,天下还有何人知晓?”汉武帝未免有些失望。
“陛下知道申公吗?”
“申公?先生说的是鲁人申公吗?难道此人还在世吗?”汉武帝惊道。申公曾经见过高皇帝刘邦,文皇帝时拜为博士,如今至少有八十了。
董仲舒笑道:“正是这位申公,他是鲁人,今年已近八十,论到对儒家典章制度的熟悉,他堪称是当今第一人。”
“先生知道申公在何处吗?”
“这个臣不是很清楚。其实,也不一定要找申公,他的两位弟子,陛下想必很熟悉。”
“哪两位弟子?”
“赵绾和王臧。”
“哦,原来是他们啊。”赵绾和王臧曾担任太子少傅,后因窦太后厌恶儒学,在她的强烈要求下被免职了。尽管如此,汉武帝对他们还是很熟悉的,却未曾想到他们是申公的弟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正月,送走了董仲舒后,汉武帝开始着手他所说的更化改制三件事。直到此时,汉武帝才发现更制改化绝非说说那么简单。当年,窦太皇太后如此厌恶赵绾和王臧,眼下肯定也不会支持再度重用他们。
为此,汉武帝一连郁闷了好几天。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应该先和卫绾商量下,卫绾虽是儒家人士,窦太皇太后对他却很看重,如果通过卫绾影响窦太皇太后,或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宣室之内,汉武帝开诚布公的和卫绾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卫绾听完后,脸色凝重:“陛下骤然之间这么大的动作,太皇太后是不会同意的。”
汉武帝不悦道:“为什么不同意?先帝只说过,二十岁前,不让朕动兵,没说过不让朕做事吧。朕还是不是皇帝?”
卫绾紧张道:“臣不是这个意思,天下当然是陛下说了算。不过,太皇太后一直主张黄老无为之术,对儒家的这一套必定心存芥蒂。”
汉武帝狡黠一笑:“咱们一开始也没必要抬出儒家的名头,朕觉得,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是好事,太皇太后为何要反对?”
卫绾叹了口气:“太皇太后何等睿智之人,岂会看不出陛下的意图所在?”
汉武帝怒了:“卫绾,你到底是朕的丞相,还是太皇太后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