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才能收复那些旧臣的心。
即使是装的,也装得挺好。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则天沉吟道,“倒也有利有弊……”
利,自然是人才荟萃,有利于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发展。
弊嘛,那就是皇权的大幅度被削弱。
一时之间,她也不好衡量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却纷纷对宋朝投以羡慕的神色。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啊!
尤其是那些政治管控力度大,让人不敢私下议论朝政的时代,士子们简直羡慕得要流下泪来。
北宋。
赵匡胤脸色古怪,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这碑他心中想过,但还没真正的实行呢!
结果现在就这样被仙画给爆出来了!
有一种心底秘密被一下子揭开的尴尬和羞耻之感。
尤其是,这里面还牵涉到了与柴家的一段往事。
这下,怕不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岂有此理!
他越想,脸色就越黑。
其下的官员们均谨慎的眼观鼻鼻观心,主打一个装没听到,严格控制好表情,免得一不小心就触霉头。
……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文官集团掌权的大宋自然也更看重教育。】
【整个北宋史上,就有三次兴□□动,平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168章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
【第一次,是宋仁宗期间,由范仲淹举行的“庆历兴学”。】
【范仲淹是特别重教育的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他和继父继兄的关系一般,家境算不上好,但为人聪慧,很爱读书,十几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应天学院苦读。当时的应天学院正好从民间书院被改为应天府的官学。】
【得益于北宋教育制度的改革,官学不再限制出身,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百姓只要能考上,就能去读,还不限地域。应天书院在现在的河南商丘,而范仲淹是从山东过去的,入学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宽松了。】
【而且,北宋那会儿已经有助学贷款了。能够考入官学的,可以减免学杂费,还给生活费,如果真的很贫困的话,甚至连考试的路费都能资助。】
范仲淹风尘仆仆的踏入应天书院的门。
他将在这里学习好几年。
书院给他安排了住宿,另外还有伙食,等于包吃包住,只是吃得很简单,每天也不过是馒头白粥咸菜豆腐之类。
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看他每日都吃这些,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仆人给他送了极为丰盛的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