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点头道:“是!陛下!”
五万岳家军虽多,但真正有家眷的却并没有多少。
岳鹏组建这支军队的时候,为了保持战斗力,大多都是挑选的那些全家被北方十八部杀害,只剩下自己一人的百姓。
这种人,对北方十八部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打起仗来不怕死更不会手软。
根据岳长缨等人的统计,自己手下人的直系家眷最多也就两三万人。
就人数而言确实不多。
倒是那十万边军,因为已经定居边境,倒是有不少拖家带口的。
不过,这些人的家眷全都在边境线上,只要有朝廷的命令,他们便能自行将家眷接过来,如此倒也方便。
随着朝廷命令的下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士兵们的家眷便来了七七八八。
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长缨也开始分解自己手下的十五万大军。
一部分驻守新修的邢城,一部分驻守新打下来的东部三城,剩下的留在朱仙镇和大梁城。
同时他还对军队进行了裁撤和纳新。
首先就是负伤的这些人直接转为军屯兵或者编入各级村落做督查。
其次就是年纪大的,这些人体力不如年轻人,所以也需要精简。
作战经验丰富,有能力的,留任军中可以做教官或者干干后勤之类的工作。
能力一般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转为军屯兵,或者直接变成农户解甲归田。
第二条是编入新修建的工人队伍,去研究机床和工业品的制作。
前者更为安逸,后者每个月可以多赚些钱财。
至于纳新,岳家军还是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招纳新兵要求品行端正,身体强悍,且最好对北方十八部有着深仇大恨。
这种人,在难民之中并不难找。
接下来就是日常训练了,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扛不住了,也可以随时回去种田。
总之一句话,招兵,就要招最能打的,最强的兵!
等到士兵们的家眷送来之后,岳长缨也将他们安排到了士兵所在区域的村庄之中。
闲暇之时,还能见上一面,解一解相思之苦。
一个月时间转瞬即逝,此时的玉米苗已经长到了半人多高了。
看着这长势,唐安十分满意。
“虽说没化肥,但估计这玉米的产量,不会比我们那低太多,别的不说,这几十万人一年的吃喝肯定是够了。”
除了玉米,大豆的长势也十分喜人,估计再有几个月便也能收获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生产车间和机床。
由于没有基础,只凭网络上的讲解,不管是唐安还是士兵们的学习效率都十分缓慢。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些铁家伙,岳家军的工业化进程也算是迈开了第一步。
接下来,就看能不能发掘出这片领域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