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这时,忽有车骑将军董承派心腹之人董金,求见董卓。
董金是个很机灵的青年,大约二十四五岁的样子,表字三石。
李儒也见到了此人,当晚的谈话,也仅限于董卓、李儒和董金三人。
董金说:“听闻董大人祖上本是徐州彭城人?后来才举家迁移到了陇西?可有此事?”
董卓的祖上,的确在彭城居住过,不过那已经是三代以前的事情了,董卓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在骨子里,多年的凉州生活,已经让董卓的打上了非常明显的凉州人烙印。
不过董金这话似乎暗藏玄机,董卓自然不会否认。
“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家父曾与卓谈起过此事,说彭城尚有亲族在,不过卓没有回去过,对族中还有什么人,并不是非常清楚。”
“哦,那小人倒是知道一二。”
董卓做出很激动的样子,“敢情先生指教。”
“我家主人,也是彭城人。大人公子入雒阳之后,我家主人听闻大人也是董姓,而且祖籍曾在彭城,故而就命小的回家查阅了族谱,竟发现上面有董大人父亲的名字。”
();() “哦?”
“大人父亲,可是名雅?”
董卓连连点头,“正是!”
“不过族谱之中,董大人这一支只到令尊而止,不知是什么原因,却不见大人之名。”
“这个,许是长久不与家族联系,故而不知吧。”
董卓看了一眼李儒,见李儒轻轻点头。
董承,乃是董皇后的弟弟。而彭城董氏,却是当时之望族,颇有名气。董卓和李儒都敏锐的觉察到,这董金此次前来,恐怕是别有目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能入董家族谱,不管董卓是不是真的和董家有关联,那都等同于换了一个老大的身份。
族谱这玩意儿,还不是人写的?
董金说有董雅的名字而无董卓的名字,意思就是要董卓表明态度。
董卓起身,“请先生转告车骑将军,就说董卓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归宗认祖……恳请将军看在董卓一片诚心,圆了卓这个念头吧。”
话中之意,却已经表明了心迹。
董金沉吟了片刻,从贴身的内衣夹层取出两封信,递给了董卓。
“这两封信,一封为我家主人所写,另一封信……大人看罢,告知小人答案就行。”
董卓扫了一眼信封,不禁打了一个寒蝉。
其中一封信上,赫然盖着皇帝的印信,这分明是一纸诏书啊。
打开信,仔细的看了一遍。董卓肃容道:“请转告大人,就说董卓定奉旨而行。”
董金说:“在小人出发之前,主人曾让小人转告大人几句话:公子在雒阳为士人不容,但只要有主人在一日,定然会保公子周全。大人当积蓄力量,来日方能有所作为。若能成事,则大将军一职非将军莫属,故而如何作为,请大人三思而行。”
这番话,说的很巧妙,但清楚的表达了董承的意思。
究竟是董承的意思,还是皇上的意思?
董卓不想询问。这可是个天大的好处,正可以助他在凉州站稳脚跟。
董金离开不久之后,雒阳就传来了董俷被打入大理监,险些被人陷害的消息来。
紧跟着,袁绍派来了张邈,美其名曰协助。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那袁绍的心思。张邈前来,恐怕并不只是单单为协助董卓那么简单。
张邈很明事,来到陇西之后,并不急于插手军务。
可董卓心里很清楚,这张邈不是不想插手,而是在等待时机。只要凉州战事一平息,他肯定会窜出来。那时候,以袁家四世三公的能力,分了董卓的权,易如反掌。
袁家人,你们好算计啊!
不过董卓却不担心,既然有董家支持,那就放马过来吧。
故而当李儒说出韩遂可能有阴谋的时候,董卓很配合的把金城人马全部调到河谷。
想突围,那就突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