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诗集,通过进京赶考的学子,几乎已经传播到全国去了。
最近有人问起了那些诗集什么时候才能刊印。
听说许多外地的学子,还有书院,都派人来食之禅打探过口风。
有的贫困学子甚至自告奋勇,想来替他抄书。
把诗集刊印出版,这是祁秋年之前就答应过的。
其实他有打印机,只要把那些诗词稍加排版整理,唰唰唰地几下就可以打印出来了,简单装订成册就能出售了。
但是祁秋年不打算这么做,也算是他不想自己太过于依赖后世的机械了。
他才二十多岁,如果运气好的话,他活个八十多岁应该没问题,他还需要在这个时代度过漫长的一生,他总要学着适应这个落后时代带来不便利。
他空间里的机械虽然多,但这些器械也终究会有老化的一天,复印材料也总有用完的一天。
如今的技术有限,他也不知道往后是否还能研究出这些机械的替代品,让他再次过上便利的生活。
所以,如今他除了自己日常使用之外,其他的东西,他尽量用这个时代能实现的平替。
比如说这印刷术。
大晋现目前的印刷技术还停留在雕版印刷上,如果只是需要复制大批量同样的内容的话,雕版印刷其实还是很方便的,比如说四书五经,一个雕版能用几辈子了。
其余的杂书,说实际点,除非流传较广的,会有人愿意刻一个雕版,其他的大多都是雇佣读书人抄写。
实在是因为雕版要刻完整本书,投入成本太高了。
至于像这种诗集这样的书籍,每篇每页都不一样的话,雕版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这让祁秋年想到了活字印刷,将常用字全部雕刻成小方块,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拿出来排列组合。
大大降低了成本问题。
只是选择活字的原料上,祁秋年还在琢磨。
起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用的原材料是胶泥,也就是陶制模板,能用,但损坏度高。
不过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又有了其他的材质,金属,木质,玉石等等。
如果要做活字印刷,祁秋年优先就排除了木料。
这个时代的抗腐技术有限,木料容易腐坏,而且也不够坚硬。
其次是金属物料,讲个实在点的,这个时代常见的金属,金银铜铁,哪个不是贵重物品?
活字印刷,要大几千个常用字儿,而且每个字儿还不能只做一个,要是全用金属,那投入量就更大了。
再加上,民间也不允许大批量的私自融金属做别的,金银还好说,能用来打造首饰摆件等物件,一般金银行是有这个权利的,也在官府挂了号的。
铜板和铁,那是控制得更严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