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冯守华院士,1956年出生在吉林省磐石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
磐石原为吉林省吉林市所辖的一个县,1995年,撤县设市,由吉林省直辖,吉林市代管。
磐石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其东与桦甸市接壤;南隔辉河与辉南县相望;西与梅河口市、东丰县、伊通县为邻;东北与永吉县交界;西北与长春市双阳区毗连。
磐石之地清初(公元1644年开始)归盛京管辖,称“盛京围场”,亦即后来的“吉林围场”。
作为“吉林围场”一部分的磨盘山(今磐石市),当时还属蛮荒地域,地广人稀,山高岭峻,树繁林密,兽异禽珍。
随着国力衰落和流民增多,磐石地区逐渐得到开。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吉林将军请求准许磐石放荒开垦。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设磨盘山巡检。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升磨盘山分防州。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o2年),设县称“磐石县”,属吉林府。
民国时期,磐石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磐石县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1995年1o月,磐石县撤县设市,成为磐石市,由吉林省直辖,吉林市代管。
磐石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人,如刘赞棠等。同时,磐石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九孔御龙碑等。
总之,磐石市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出生地解码
冯守华院士的出生地吉林磐石,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磐石的自然环境或许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可能在他日后从事与材料化学相关的研究中,激他对自然物质的探索兴趣,为他在无机材料研究领域的创新提供灵感源泉。
又如,磐石的地方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可能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当地文化中可能蕴含的勤劳、坚韧等品质,有助于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努力攻坚。
另外,出生在磐石县可能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的一些产业或特色资源,虽然不能确定具体的关联,但这些经历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为他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对他日后选择研究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一定的启。
院士求学之路
1975年秋,冯守华被推荐上了吉林大学。
1978年大学毕业后,开始攻读研究生,师从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
1989年至1992年,冯守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冯守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的学习,让他系统地掌握了化学专业知识,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师从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更是让他在专业领域得到了深入的指导和熏陶。
徐如人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冯守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在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吉林大学求学期间,冯守华就开始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他在国际上次成功地开出全新的3个系列2o余种微孔晶体化合物,突破了传统微孔晶体的四面体化学概念,实现了骨架原子组成多元化以及微孔骨架基本结构单元多样化。
这些早期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如1986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研究基金、1987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以及1991年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