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咱们空军占便宜。”对面的领导不满地纠正:“这种防空导弹,还不是从红旗九上发展起来的。红旗九可是咱们空军投资捣鼓的。”
“这和红旗九有什么关系?弹体是全新的,弹头是全新的,制导控制也是全新的,那雷达车都是全新的,这分明就是个全新的系统,你们的脸皮还真厚!”这就和美国佬的标准3导弹一样,作为专业的拦截弹,是不是从标准2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还真是这样,标准3导弹的最初型号,也就是blocki的弹体是在标准2erblockiv基础上开发的,在原来的弹体上增加了一个可分离的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并且把战斗部更换一个可分离的“动能拦截战斗部”,这样的标准3导弹就形成了一个四级火箭,实现了最大160公里的射高指标。
到了后期的blockii批次的标准3导弹,才开始在弹体上进行改进,把前面的弹体加粗到了后面的助推器一样的程度,也就是从340毫米增加到了530毫米,并减小边条翼和尾翼的尺寸,这样实现了五百公里的射高要求。…
再后来,还捣鼓了一个680毫米粗的版本,但是由于比k41的发射筒要粗,所以没法再试装原本的垂发装置,需要专门开发才行,所以这个项目是否是ppt项目就不得而知了。
从标准3的改进款来看,己方的导弹依旧有很大的提升余地,在现有的850毫米直径和九米长度的情况下,经过进一步提升性能,实现一千公里的射高,拦截到洲际弹道导弹的问题还是不大的。
这个依赖于材料等领域里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在众人聊天的时候,秦涛的目光继续望着导弹发射车,此时,两枚导弹已经起竖,指向天空,箭在弦上,即将发射!
倒计时二十分钟,基地的战士开始清理现场,把众人向外面赶。
“这都五百米了,咱们站在五百米外观看,难道还不行?”
“对不起,各位领导,请你们继续向外。”
“一千米了,这都一千米了,还不行?”
“距离是够了,不过我们需要转移一下方位,到背风的方向更加安全。”
如果是海上的垂发系统,不是绝对垂直的,而是向外面稍稍偏离一个角度,这样一旦出现了发射失败的情况,导弹会掉到海里去,不会给军舰带来威胁。
但是陆地上的垂发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只能是垂直地面放着,冷发射把导弹推出去了,飞起来十几米高,如果导弹点火了,皆大欢喜,如果导弹屁股不冒烟,那就会掉下来!
在后世网络的视频上,就有老毛子的导弹没点火掉下来,一群在外面站岗的大兵们赶紧向外跑的录像。
也有人根据这个缺陷,就鼓吹热发射多好,冷发射不成熟等等,实际上,如果热发射没点火,那绝对比冷发射要难处理得多,冷发射的导弹毕竟已经出来了,热发射的导弹还留在发射筒里的,它的四周还有其他导弹,接下来怎么收拾残局?
派人过去排除故障,那导弹要是突然点火了呢?突然爆炸了呢?
众人站在上风处,一千米之外,远远地看着发射车,经过这样一折腾,时间又过去了十几分钟。
“两分钟倒计时!”
“雷达已经捕捉到目标!”
“准备发射拦截弹,十秒钟倒计时!”
拦截卫星的窗口很窄,在没有大型远程预警雷达的情况下,几乎是发现之后就要立刻做出反应,最多两分钟,就得把拦截弹打出去!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王祥国握紧了拳头,他相信自己的研发成果,一定会成功的!
十,九,八…二,一,零!发射!
嘭!
导弹的发射管里传来一声轻响。
弹头顶破了发射管前端的易碎密封盖,无数的碎片纷飞,一枚乳白色的导弹飞了出来,弹体光洁,没有边条等结构,就是实打实的光杆弹,不过,等到下半截出来的时候,却变成了黑色。…
上白下黑的导弹继续向上蹿,速度越来越慢,当导弹又向上飞了十几米之后,下面唰了一下子窜出来了火焰,接着,火焰迅速扩大,比导弹还长,下面冒出了滚滚的黑烟,整个弹体也是嗖的一下子开始加速,就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
导弹没有转向,垂直向天上飞,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路径离开稠密的大气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燃料,至于变轨问题,等到飞出了大气层再说。
一条烟柱直冲向太空,就像是搭起来了一条通天的阶梯一样。导弹已经看不到了,烟柱还在慢慢地扩散,变大。
此时,在操控车上,气氛依旧紧张,一声声指令不断传来。
“助推器掉落。”
“下级火箭掉落。”
“速度已经达到55千米每秒!动能拦截弹分离!”
“距离目标三十公里!”
在太空中,三十公里的距离已经非常近了,几乎是瞬间就会擦肩而过,毕竟,仅仅那颗卫星自身的速度就是79千米每秒,这种距离下,动能战斗部只有三四秒的时间!
整流罩脱离,弹头前端的圆柱体瞄准了目标,这是专门的光学传感器,想要在太空中精确命中,就需要通过光学手段来追踪目标,雷达之类的精度都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