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主任在那边,带着欧阳主任和白主任在培训,这些主任别看平时手术做得不错,但是要做到每个动作规范,比那些年轻医生的训练难度更大,毕竟定型了。
麻醉师的训练在另一个房间,梁胖子训练的内容与临床医生不一样,他训练的内容大部分是气管插管、腰椎穿刺、各种神经阻滞的穿刺、尤其各种非正常情况下的插管穿刺。
关于麻醉机的知识,以前只是掌握麻醉机的使用就行了,现在杨平要求,要了解麻醉机的结构和原理,一些故障的处理,各种操作,各种参数,一个一个全部做到熟练,了然于心。
杨平将麻醉机厂家的工程师请来了,特意给麻醉师讲解结构原理,一些故障的判断和排除,这些知识用处不大,但是需要用的时候,能够节约时间,而且可以帮助麻醉师更深刻的熟悉麻醉机的使用。
护士的培训,又是单独的房间,手术室姜护士长带着小苏,正培训其他的器械护士,她们要熟悉每一种创伤骨科手术的流程,甚至要求自己模拟做一遍,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了解手术步骤,知道怎么去配合。
骨科手术器械,几百件,摆在一张长方形桌子上,以前护士只知道,器械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怎么用。
现在,这些器械的发明历史,经过了哪些改进才形成现在的样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为什么这样用,要求全部掌握。
其它科室都是仿效骨科指定的培训计划,术前的急诊科,手术的外科,术后的创伤ICU,辅助的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等,都参与了培训,各自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整个一层楼热火朝天,大家都很认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用在现在最适合。
影像科的几个同事在训练快速读片,但是做不到,读片时间距离要求还差很远,如果强行提高速度,容易出错、漏诊。
读片这东西,需要长期积累,短期难以提高。
他们也花了不少心思,把三博建院以来,所有创伤病人的影像图片拿出来,研究一遍,还是做不到要求的读片速度。
外科医生在台上等,你这边迟迟出不了一个准确报告,这个环节耗费时间太久,会耽误整个流程的推进。
影像科不能在这次活动中拖后腿,孟主任想出一个招,既然一个人办不到,那就多几个人。
原来计划提供两个医生去支援,现在从科里抽调七个医生。头部、胸部、腹部、脊柱、上肢、下肢、骨盆,每个部位专门一个医生读片,最后汇总,统一出一个报告。这样分解,各司其职,又快又好,还不容易出错。
这几个医生,各自负责一个部位,天天看自己负责部位的片子,这样训练后,速度还算满意,比之前的速度提高了很多倍。
廖总转完了一圈,越看越激动,抑制不住全身热血的沸腾,这么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自己居然没有参加,没有跟大家一起去尽力,多么令人遗憾呀。
他走到自己科室的培训点,几个年轻点的副主任医师正忙着,人家有板有眼地在研究解剖,根本没注意他。
“包主任?”
喊了几遍,包主任才扭头看他一下:“小廖呀--”
然后又忙去了。
本来想慰问几句暖心的话,可人家根本没空,廖总悻悻地离开,真恨自己,现在还是一个住院医,没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 要是可以,哪怕抬担架,自己也愿意。
看大家的积极性,之前听到的流言不攻自破,说什么高压之下,大家精神几近崩溃,这像崩溃的样子吗?老包那认真的样子,像个刚下临床的实习生。
张宗顺教授背着手,在走廊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走,这段时间综合骨科的门诊停掉了,他也没事。
作为医院培训组的顾问,闲职,也没什么事,都是年轻人在操作,他凑凑热闹。
这气氛,久违了的感觉。
自己年轻时,五六十年代,那个火红的时代,穷!但是人人精神饱满,充满干劲,一副改天换地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