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批阅奏疏之事再繁琐。
汪相依旧乐在其中。
拼了这把老骨头,痛苦且快乐着。
“原来当宰相,竟然是这种感觉。”
“嘶,揉揉腰,快要断了。”
汪大洋有些理解李相当年为什么请那么多丫鬟了。
曾几何时,他对此无比批斗。
可如今,他倒是想找个技术好点的,能让疲惫一整天的他,获得片刻的放松。
至于愉悦。
批阅奏疏时,汪大洋便已愉悦到了极致。
大权在握之感,已让他焕发新春,只是迸发的激情都落在了奏疏上。
没了那么多的奏疏,庆皇倒是轻松了不少。
一是重要奏疏也不经汪大洋的手。
二是庆皇随即抽查,发现汪大洋的批奏皆四平八稳,也看不出什么疏漏。
一个想要稳定发展的皇朝。
就需要这样一位稳健的宰相。
“朕没有选错人,李相终究还是懂朕的。”
庆皇不免再度感慨李山长的识时务。
在情知庆皇要收权的情况下,给庆皇推荐个不善揽权的宰相。
以至于哪怕李山长退了。
庆皇偶尔也能念起李山长昔日的好。
毕竟为了大庆,为了稳定住当年江南士族们,李山长可是费了不少力气。
而最大的功绩。
便是组建了淮右文官团体。
淮右臣子,天然跟庆皇站的就是一派。
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这个年代的乡党,方才是最为亲近的人。
毕竟从小生活到大。
而且淮右文官们,通过各种联姻,收拢等,基本与各个地方的话事人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这是一张大网。
而掌握着这张网的,便是庆皇与李山长。
“李山长归隐,可这张网上的人,朕能用的竟然依旧是少数。”
“倒是太子得了最大的便宜。”
“这倒也没关系,唯一可惜的,就是朕无法用那些人,去支援老六。”
庆皇无比遗憾。
这段时间下来。
庆皇征集了自己所能征集,而且时间上也够得上的兵力。
大约有十五万兵力。
虽说够保住辽地了。
可庆皇依旧很害怕,真害怕老六再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