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建设更多气象观察点,通过卫星、气象观察气球,获得更精准数据,确保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等等气象预报精准。”
“确定华国每个城市,每片区域几个月气象变化后,我们就要通过大数据计算具体如何分配整个大区域的降雨量,降雨时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某个地方太热,我们就从周边搬运一片云,挡住直射阳光,降低点温度。”
“我们种植的庄稼需要雨水了,我们就隔多少天降雨一次。”
“这还只是分配大自然天然带来的气象变化,如果我们察觉到天然的变化无法满足需求,那我们就需要人工造云,从大海蒸腾。”恒详细介绍道。
专家最关心的是恒画这么大的饼,最后到底能不能实现。
最核心问题自然是能源!
没有无限能源使用,恐怕永远是空中楼阁。
听见专家询问能源问题,恒也承认道:“的确前期我们不可能大规模改变气象,实现我刚才描述的精准控制每个城市天象。”
“曾经我和电力部门的领导洽谈电薄膜的问题,当时他们每个月放出的电薄膜名额比较少。”
“原因竟然是电额了,用不完那么多电力!”
“后来,我们恒创启动了新能源汽车项目,又说服电力部门领导降低火力电份额,这才大规模铺开电薄膜,进行全国范围推广。”
“现在咱们要开始靠电力,改变天象了,再多电力都不够用啊!”
京城来的领导秘书问道:“总现在是否有具体消耗能源和改变某片区域气候的价目表?”
“商业上是如何考虑的呢,难道每年国家要专门准备一笔钱负责当地气候?我们可没有这样的预算,向当地居民收费也不可取。”
这个恒还是比较理解的,如果他是普通人,天气干燥了一两个月,很想老天爷下雨。
最后当官的让他专门出一笔下雨费,他肯定也不乐意。
但是这么大的工程,利国利民的事,也只能官方出资进行。
税收不就是用在这些地方的吗?
老百姓交了税,需要一场大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那出钱的是谁?
重点其实还是整个模式要走通,前期可控核聚变没有成功,需要的电力,都源自火力、水力、风力以及每家每户的太阳能薄膜电。
最大的购电需求用户就是官方,他们钱给太阳能薄膜电用户,购买电力,最终也通过控制气象避免自然灾害国泰民安。
官方在整个流程中出了两次钱,一次是买电,一次是买气象改变的服务。
钱最终还是源自税收。
只不过以前可没有改变气象的额外花销,以后华国想要控制所有土地的刮风下雨,这就是额外支出。
恒要是拿不出解决方案,比如大幅度降低改变气象的费用,实现收支平衡,那计划就没有实现的基础。
不可能凭空印钱来做这件事。
喜欢员工过国企,你说我没贡献?请大家收藏:(yg)员工过国企,你说我没贡献?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