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隆武帝的本意,当然希望唐王朱聿鐭尽快动身,尽快赶到南京。
但是唐王亲自出使劳军,暗中又担负着协调明军各部作战的重大使命,总不能两手空空的一个人跑过去。最起码,该带的军队和物资要带一些,基本的仪仗也要准备一套,如何和郑成功、鲁王朱以海打交道,都要和朱聿鐭仔细交代清楚,这样一番折腾下来,最少得要两天的时间。
唐王朱聿鐭亲自前往南京军前,这无疑不符合大明祖制,但是隆武朝廷上下对此都表现的很淡定,哪怕那些一向毒舌的言官也没有跳出来说三道四,最多私底下嘀咕几句。这几年来,朝廷里不符合祖制的事情太多了,连异姓亲王都封了,老朱家自己的亲王出门逛一圈,又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当然,王公勋贵这样堂而皇之的登上前台,还是让很多文官大佬感到不爽。如果在太平年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公勋贵这样横插一脚,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官们拼了命也要把这件事搅黄。
但现在正是战时,朝廷上下都被收复南京的肥皂泡撩拨得亢奋异常,谁要跳出来对唐王出使南京大放厥词,肯定会被数不清的唾沫星子喷死,被隆武帝和王公勋贵一巴掌拍死,文官大佬只好隐忍不发,而且表面上还要积极配合。
不知不觉中,隆武朝廷的政治架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官们的权力一天比一天小,只能采取守势,却无力反击,文官把持朝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户部、兵部、礼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两天的忙碌准备,出使南京的使团终于做好了出发准备。以唐王朱聿鐭为正使,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为副使,加上新任江南巡抚樊文钦,阳朔副将焦琏,以及其他随行文武官员,一起向隆武帝辞行。
隆武帝不但亲自降阶相送,还一改往常的朴素风格,以拜祭太祖皇帝孝陵的名义搞了一个隆重的送行仪式,尽可能的给使团撑足面子。这么大张旗鼓的折腾,说到底还是担心唐王朱聿鐭镇不住汪克凡、郑成功等领兵大将,来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抗命不打南京,抗命不愿过江,到时候怎么办?
隆武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计划太庞大,太冒险,需要汪克凡、郑成功、万元吉等人通力配合,成功的可能非常渺茫……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要试一试。
仪式结束后,由镇国将军朱聿锷等人代表隆武帝,把使团一直送出城外。阳朔副将焦琏手下的五千军兵,以及一支辎重车队早就等在这里,众人行礼作别,使团上路离开了桂林。(朱聿锷是隆武帝和唐王朱聿鐭的四弟,历史上隆武帝和绍武帝相继殉国后,他继承了唐王封号,永历十三年被清军杀害。)
唐王使团走后,隆武帝返回寝宫,总觉得心绪不宁,摊开一本书对着看了半天,脑子里还是乱哄哄的。
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下轻一下重听起来很熟悉,隆武帝知道,这是内阁首辅何吾驺到了。
何吾驺今天在内阁当值,和平常相比,他的脚步声有些急促,似乎有什么要紧事急着赶来,隆武帝下意识地抬头向门口看去,心里有些紧张。十有八九是前线送来了紧急军情,却不知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随着太监的通报,何吾驺急匆匆走进来,一进门就笑着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沈志祥死了!”
“谁?沈志祥?”隆武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鞑子的续顺公沈志祥啊!堵胤锡与李过从襄阳送来急报,清军襄阳主将沈志祥,五日前突然暴毙而亡!”何吾驺拿出一份文书,交给旁边的太监,呈了上来。
“沈志祥这奸贼,也有今日!便宜他了!”隆武帝却顾不得看,兴奋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问道:“沈志祥既然已死,襄阳城中的清军有何动静?”
明军从年前就开始围困襄阳,只是因为城高墙厚一时无法破城,沈志祥突然暴毙,襄阳城中的清军群龙无首,正是破城的良机!
“沈志祥有一假子名为沈永忠,乃其兄之子,现为城中清军之首,他有意献城降明,派使者缒城而出与我军接洽……”
“那还等什么?受降好了!只要诚心归顺大明,朕定然既往不咎,还会重赏沈永忠!”襄阳是湖广的门户,明军占领襄阳,进可从南阳盆地向北方发起进攻,退可守住湖北西边的几座州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何吾驺目光闪了闪,说道:“沈永忠虽然有意归顺,却求袭沈志祥之爵,非要封国公才肯出降,堵胤锡与李过不敢自专,特请陛下圣裁!”
“这个……”隆武帝一愣,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