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魏王殿下小时候一模一样。
接过儿子递来的书信,李泰看着书信中的内容,信中写着的都是稚奴这个弟弟游历的心得,这封书信父皇已看过一遍了。
李泰又尝了一口麦酒,皱眉看着信。
李治现在人在江南东道,他与狄仁杰找到了徐齐聃,并且在江南东道的徐家得到了安置。
贞观十八年的夏天,李治与狄仁杰与江南士族展开了一场辩论。
辩论的内容就是工业发展与人文建设之间的关系,其中就有崔仁师,张玄弼,萧钺等高门士族。
江南东道与山东士族的许多人都参与了这场辩论。
面对士族对骊山的口诛笔伐,李治身为骊山弟子想要辩驳,便让江南东道的徐家主持,在东海海边开展辩论。
骊山的发展就是以工业为主,现在正处于钢铁锻造的重工业阶段,主要用于蒸汽机与铁轨的建设。
江南的士族认为关中的工业建设发展有碍于人文精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了工坊而不去读书,将来中原文学如何延续?
人都是被利益驱使的,推广工坊发展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工厂成为工人,这一点在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士族担心的便是工业会扼杀人文建设,大唐尚武没错,但大唐也需要文人。
李治为此发起了辩驳,工业发展与人文建设从来都是不矛盾的,技术发展需要学识与之相匹配的素养。
历来工坊都只招收十六岁以上的工人,一个孩童从记事起并不会妨碍其读书。
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工业建设最不可或缺的。
人如何无法思考,工业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工业发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工业发展就没有民生的兴盛。
而张玄弼以礼教为先,再用工业来反驳。
双方因此辩论有半月之久,支持者各有一半。
无奈,这一次的谈判不了了之,双方都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
李泰看完了这封书信,心情不太好,张玄弼与稚奴的三年约定已经到了。
这个张玄弼不肯认输,还要与稚奴辩论。
要不是看人家老头子一把年纪了,李泰很想将他绑到骊山,然后吊起来抽。
这种辩论以后还要继续的,骊山的学术会名扬天下。
张阳不再收弟子了,可这个天下人人都可以自诩骊山弟子,能够学习骊山的文章。
未来的中原会对这个话题,进行永无止境的辩论。
即便数十年,上百年都没有结果。
骊山的中秋宴来客许多,就连尉迟恭和秦琼都来了。
如今的秦琼年过五十,老将们一个个都是旧病缠身,人到了晚年不得不服,向岁月低头了。
今晚的菜肴很丰盛,骊山将所有的美食都放在了桌上。
天色完全入夜之后,贞观一朝的老人来了有十之八九了,李世民也成了一个老人,他与一众老臣家门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张阳坐在一棵松树边,摇着手中的扇子,笑呵呵看着这个热闹的场面。
“老夫没想到今天骊山能够来这么多人,都是你请来的?”
闻言,回头看去,见是长孙无忌,张阳道:“我没有请。”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侧目看着他,“你知道张公瑾与老夫的约定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