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志文暗骂。
但却不得不佩服,孙大夫这一手玩得妙,他并没有像对大柱那样送大绶一个名儿,只是夸了大绶一番。
大绶从这四字评语中选两个字做自己的大名,那是大绶自己的事儿,与孙大夫无关。
当然,要是大绶愚笨,没有明白孙大夫的用心,那也怪不得孙大夫。
“李-安-邦。”志文跟着念了一遍,摇头道,“不顺嘴,不好听!”
“那。。。?李定国?”大绶也还没有拿定主意,听志文说不好听,又把“安邦定国”的后两个字用上了。
“李定国!”志文点头赞同,“不错,这名字念起来顺溜,好听。”嗯,还有些耳熟。
志文不知道,就是他一个无心的小小反对,才没有让原本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南明永历政权的晋王李定国变成李安邦。
这里介绍一下李定国,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一,清军入关后,尊崇义父张献忠死前遗愿(“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是张献忠死前对几个义子说的),归顺南明,一心抗清。
曾在桂林击败大汉奸孔有德,骇得其自杀身亡,后又在湘南衡州阵斩清廷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
此两役之后,明末大家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只是受时局所限,又被一心自立的孙可望所坑,生前最后一次血战,永昌磨盘山伏击吴三桂时,还被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致功败垂成。
在永历帝被缅王献给吴三桂绞杀后,忧愤病亡,年四十一岁。
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有诗赞曰:
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
一身转战三千里,只手曾擎半壁天。
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
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ps:孙可望、李定国二人,明粉们应该都知道。
李定国出生于公元1621年,与本书主人公年纪相差无几,是我最喜欢的南明将领,一个前半生对抗大明的流寇,后半生却因民族大义以死守护大明,故不惜占用正文,念在是免费章节的份上,勿怪。
为免部分书友不了解孙可望,这里也稍做介绍。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
投张献忠后被收为养子,改姓张。作战时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张献忠在川北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
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