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回电来得极快。方思慎心道莫非这些人都不下班的吗?
先问候,然后恭维,然后开条件,名声啊稿酬啊前景啊,说得天花乱坠。
方思慎等不及了,礼貌地打断:"我没有异议,您按程序办就行。"
那编辑顿一下,打个哈哈:"方博士真爽快,我有进一步消息就通知您。"
挂电话前,方思慎顺口多说一句:"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再版,谢谢。"
"是啊是啊,原本库存还有两千册,被一个热衷历史研究的大老板全要走了。等再版面市,初版差不多正好完售。我们主编认为您的大作非常有再版价值,而且再版作为系列丛书之一,营销方式会很不一样,我们的设想是……"那编辑一发不可收,从一个系列的策划上升到"汗青文化"企业理念的更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方思慎一句多嘴,后悔莫及。终于挂掉电话,想起那本随笔小册子,初版总共也就印了五千册。什么人如此"热衷历史研究",买两千本回家当厕纸吗?
心里隐约有个念头,只不过拒绝去想。
梁若谷那封莫名其妙的邮件几天后就有了答案,却是方思慎自己发现的。
这天在图书馆期刊部翻阅最新的专业杂志,不期然读到署名"梁若谷"的文章,特别注明作者乃国立高等人文学院国学系大一学生,指导教师正是方思慎在"墨书楚帛"展览上遇见过的那一位。
文中讨论战国文字的某个个案,观点与方思慎不谋而合。因为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方思慎在课堂上口头讲述过,并未形诸书面文章。但作为大一本科生论文发表出来,分量自是不同。方思慎宁肯相信只是某种巧合,然而那扑面而来的熟稔气息,却叫人无从忽略。联系到那封欲言又止的邮件,事情变得一目了然。
方思慎开始很愤怒,继而很无奈。虽然是课堂上公开讲过的内容,到底不曾发表。他一个博士,上哪去揭发人家大一新生?徒惹笑话罢了。
平静下来之后,又不禁疑惑。看这行文理解,简直像亲耳听过课似的。梁若谷从哪里弄到如此原汁原味的课堂笔记?
心里有个人选,却只觉疲惫沮丧,懒得再去追究。
依他过去的脾气,这时候定要义正辞严直接与梁若谷本人论明是非不可,然而此刻灰了心,对着封皮上"国家一级核心学术期刊"字样,忽然看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清楚。若找本人理论,不但没有用处,说不定还会被套走更多想法,给人做了梅开二度的嫁衣裳。
果然有志不在年高。
于是那汗青文化编辑再打电话过来,要求调整篇目的时候,方思慎难得的语气有些不善。
"对不起啊,方博士,我们主编的意思是,希望能增加几篇更富于文化韵味的文章。"
方思慎握着手机,硬邦邦的:"请问贵主编所谓更富于文化韵味具体所指为何?"
"这么说吧,我们的宗旨是希望展示古代历史更加细腻,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关注宏大事件背后隐藏的生活细节,让读者了解一个更加丰富活泼的过去,比如帝王将相的感情生活……"
方思慎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就是去掉几篇偏重考据的文章,增加一些"新编""戏说"之类的八卦。
"对不起,我现在很忙,您可以做主删掉不需要的文章,但临时另外加写恐怕做不到。"
那编辑磨了几句,见不管用,换了一种煞有介事的哄赚口吻:"还有一个解决方案,不知道方博士感不感兴趣?十口真心这个笔名很受欢迎,方博士似乎不再用了,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不如转让给我们公司,我们将把它打造成创作历史文化随笔的典范。您除了稿费,还将得到一笔可观的转让费。而丛书中属于十口真心的这一本,我们可以邀请其他年轻学者加入创作。您要是介意署名的问题,我们同意在作者介绍中只列出您一位……"
方思慎愣了一会儿,才听明白怎么回事。
强忍下怒气,清清楚楚说道:"对不起,我不卖笔名。关于再版的事,我不同意任何文字改动。贵公司如果不能接受,请放弃在下拙作。"
挂了电话,果断决定将此事置之脑后,去库本阅览室找清静。
五点半,管理员催促关门,方思慎起身准备还书,坐在对面的学生也跟着站起来。
因为太过意外,方思慎惊得差点撞上桌角,手里又厚又重的书滑向地面。
洪鑫垚一手接住了书,一手扶住了人,贴着耳朵嘀咕:"看书看傻了吧?小心点儿。"在对方发作之前,迅速抽身,一脸淡定,站开几步。
方思慎转身去还书,他当然没书可还,玩了半天的手机揣口袋里,不紧不慢地跟到窗口,再跟出大门。
幽静的走廊,昏暗的灯光,一如既往。
方思慎只顾低头往前走,忽然被人扯住。
"你听我说句话,就一句。"
方思慎甩甩胳膊,没甩掉。压低嗓音怒道:"放开!"
洪鑫垚忽然蹲下身,跟小孩子撒娇般双手揪着他的衣袖。
"你别信那些胡说八道。"
望着那副眼巴巴的可怜样子,方思慎鬼使神差地问:"哪些胡说八道?"
"我只喜欢你。别信他们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