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滥杀平民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死在一个普通的牧民手中吧?”其格木像是在别人解释,又像在说服自己:“强者总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可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有亲人,也有感情……总有人会反抗他,想要杀死他,即使没有阿克申,也有别人。从他对无辜的人举起刀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所以,我不难过,不难过。”这么说着的其木格,却已经泪流满面。
白林喜的死,似乎是一个讯号。
战争,真的在远离他们。
人们在追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发现,白林喜的死实在太有戏剧性,他生命的终结,似乎也象征了战争的休止符。这个象征着仇恨与杀戮的男人,在为大宋镇守了二十年边疆之后,又用自己生命的终结,拉开了和平的帷幕。
再没有人能拿白林喜的杀戮作为大宋军队的把柄出来作为谈判的谈资,而许多并不友好的部落对于宋朝的敌意也因为白林喜的死而下降了许多。白林喜家的老宅在充公后成为一所学校,而他唯一的女儿则在宋蒙外交史上昙花一现之后不知所踪。
当然,和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实际上,在贞静公主与蒙古的四大部落缔结了和平的条约之后的五十年里,双方的小规模冲突依然屡屡发生,直到十三世纪初,大部分蒙古人有了半定居的居所,这个曾经被称为“马上的民族”逐渐转变成半游牧半定居状态,这种不友好的状态才算结束。
作者有话要说:就这样,我甚至没有给白林喜在战场上死去的机会——
我曾经想让他为了救谁而死,比如卢瑟
但终究还是选择了让他因为他造下的孽,毫无意义地死去。
☆、第109章第一百零九章
公元一二零零年:
这是一个普通的边陲小镇,当然,也不能说它就真的非常普通,这个小镇是蒙古境内非常重要的贸易点儿。
这个小镇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他旁边便是一个黄河岸上的码头,因为宋蒙两地的商人习惯在码头边交货,久而久之,这地方便形成了一个小镇。
蒙宋贸易一开始的时候,蒙古人能提供的产品不多,可是随着良种绵羊在蒙古的繁育,羊奶,羊肉这些东西的产量越来越大了,过去,蒙古人放牧能够自给自足就不错了,而现在,他们则多了许多选择。
羊毛专用的大纺车也在草原推广开来,牧民们从原来单一的放牧,变成了男人养牲口,女人做加工的习惯,一部分羊毛被纺成毛线,而另一部分则做成了毛毡毛毯等蒙古特有的纺织物。至于做醍醐,奶酪,酥油茶这些特产,已经成了许多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支柱。
而食品类的贸易也出现了很多花样:羊奶不容易保存,于是被做成了醍醐,奶酪,这类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能保存的时间虽然也不算很长,但是比起几天就坏掉的鲜奶还是强的太多了。对于爱好享受,奶制品消耗量惊人的宋人来说,用冰桶运输奶制品并不是什么夸张的做法。毕竟硝石可以重复利用,这样的成本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虽然羊奶不容易保存,但是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结成冰的羊奶是可以运送到太原以北地方而不用担心变质的。所以冬季卖一部分羊奶,其他时间则出售加工好的奶制品是大部分蒙古牧民的选择。
而牛羊肉这些东西,在冬季里被切割成块,冻成一个个冰坨坨,卖到了长江以北的几乎所有地方。其他季节,则被做成个各种肉脯肉松,贩卖到周围许多国家。
当然,还有个新兴的贸易产品,那就是矿产,铜铁矿石一向都是紧俏的物资,这东西太重要,每个部落发现了都不愿意那这些东西随便换些消耗品,但也正因为太重要,所以价格也高,尽管不愿意随便卖出去,但是还是有不些部落会选择换些更急需的东西来。当然,也有些矿产并不会让蒙古人珍惜,一旦发现赶紧高价卖给宋人,比如对他们来说华而不实的水晶矿————这玩意对蒙古人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奢侈的宋人会弄出水晶玻璃鱼缸这类的玩意儿。
因为没有战争的侵扰,一直没有被开发出来的黄河水道,如今成了西夏,蒙古与大宋贸易的重要的水运通路,除了冬天断航的几个月,其他的日子里,顺流而下的货船可以在半个月内从云内州(注1)走到开封。诸如肉脯的东西,即使不用任何保鲜措施也不会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变质。而需要保鲜的奶制品,也有专门的大冰库统一储存,这要比私人的马车里的硝石冰箱能源利用率高多了。至于很占分量,不怕变质的矿产之类的东西,更是因为水路的存在而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话题扯远了,我们把目光转回到这个靠近码头的小镇上吧!
穿着短襦的山羊胡子老头子正在检查羊奶,他的小学徒打开最前面的一桶羊奶的盖子,老头子拿起腰的一侧挂着的银桶子里的一个小勺子,舀了一口舔了舔,然后点点头,勺子被他随手放在插到了腰间系着的另一个银桶子里。小学徒赶紧打开下一个羊奶桶,老头子便又拿出一个新的干净的勺子……
老头子一个桶一个桶的检查过去,一边负责送货的蒙古商人忍不住拿出了手帕擦了擦汗:每次看这个老头检查奶的时候,不管自己原本对亲自从部落里收上来的奶如何自信,这时候都会提心吊胆。
“这一桶,退!”老头子忽然站住了,指着其中的一个木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