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怡嫔妹妹内务府上三旗女子的身份,是必须要参加小选的,如果能选上,那就进宫做宫女。如果运气好被皇上看上宠幸,那么就变成了后妃,如果运气再好一些,生下皇子来,那可谓是翻身做主人。
这个路子,就是正统的也是觉得大多数的包衣姑娘成为后宫嫔妃的路线,先帝额捏孝恭仁皇后当年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
反而慧贤皇贵妃和嘉妃不是,她们两是因为阿玛是先帝的心腹,所以早早就在先帝那里挂了名,由先帝直接指婚。
即便是当年先帝没有病重定下弘历为储君,她们两都是有可能被指给宗室,比如仁皇帝朝的曹家姑娘当时就被仁皇帝直接抬旗指给了平郡王做嫡福晋,这种指婚也可能是指给满洲八旗大族子嗣,最差都是一个自行婚嫁。
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利益上,怡嫔自然是不愿意亲妹妹入宫成为后妃,别说什么帮自己争宠的鬼话,怡嫔才不信了,若她妹妹得宠,倒时候谁会是怡嫔,还未曾可知了。
但娘家有一句话打动了怡嫔。
皇子!
没有皇子的后妃,日后可全的看新帝的脸色,即便是如先帝和弘历这般对那些太妃态度还不错的皇帝,那些太妃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
明面上份例这些自然没有亏待众多太妃什么。
可问题是,规矩是规矩,人的五感感受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布料。
规矩里布料多少匹,内务府肯定会老老实实一匹不差的给你,连类别都不会有错。
可问题是送到你手上的布料,是不是你喜欢的花色,质量好不好,气味如何,那可就不一样了。
穿几十年都不会烂的丝绸是丝绸,手一扯就烂的丝绸,难道都不是丝绸?
所以说现实和理论,永远差十八条大街!
可如果自己有个孩子,那就不一样了。
哪怕就是公主,哪怕要嫁到蒙古去,可总会有回来的一天,总能给自己撑一会儿腰。
就更不要提皇子了,说不一定日后还能有机会被自己的儿子接出宫去。
自己生孩子,怡嫔自己已经不抱希望了,一方面是太医的话,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和她一样从养心殿出来的嫔妃,就没有一个有喜讯爆出过,很显然大家都中招了,自己凭什么能成为那个幸运的漏网之鱼了?
原本怡嫔是想要走抱养的路线,可先是因为娘家失宠,然后又看见了纯妃所生的七阿哥抱养给娴贵妃的事,怡嫔顿时明白了过来。
弘历对她们的宠爱是一回事,瞧不起她们的出身又是另外一回事。
纯妃,已经是四妃,前面还有一个长大的皇子,都依然留不下自己的儿子。
怡嫔不认为是宠爱问题,纯妃明显比娴贵妃得宠,比娴贵妃和皇后关系更好,唯一比不过的就是纯妃的出身比娴贵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