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只要当事人自己不说,别人根本无法知道。
但是,元春似乎还是不能释怀,逼着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这个话题,石梅从来是看破不说破,免得元春受到伤害。
一个人不能选择母亲。
这也是没法子些事情。
这年荣府还有一件喜事。
秀才贾琏,顺利的进入国子监读书,成为六部大员以及内阁大学士们的学生。
私塾就剩下贾琮与贾蓉两个最大。
贾琮十二岁,贾蓉九岁,青玉贾璋都是六岁。
再一个附学的叶筝也是九岁。
剩下就是那几个贾珠贾琏的伴读。
贾珠进御书房,不能带伴读。
贾琏进了国子监也不能带伴读,只能带书童。
让兄弟做书童,怕是会被人诟病。
故而,这些伴读依然留在私塾读书。
但是,石梅从他们十岁开始,已经在委派他们任务。
如今这些小子记账算账,出门收债送信,写个信,完全没有问题。
几乎成了石梅的客卿智囊。
这也不是石梅自私。
石梅今年预备让他们返乡参加童生试。
却是这些孩子自个不乐意,说家里有吩咐,不到十八岁,不下场。
凭良心说,这些孩子练习武功的成就,大于读书的成绩。
前后三任塾师,都不看好这几个孩子。
只有贾珪贾玮成绩好点,先生给的评价也是止步秀才。
大约就是贾代儒的格局。
如此不如跟着贾珠贾琏做智囊心腹。
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是仔细掂量过,这才定下十八岁下场的规矩。
石梅跟贾玫沟通后,对张先生提出要求,给孩子们划重点反复训练。
既然科举无望,那就另辟蹊径,进行填鸭式训教,多出几个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