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奉旨离开南京,去泉州找郑芝龙筹集粮食之时,心中其实是非常担心南京挡不住李贼大军的兵锋。如果是那样的话,他这边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结果没想到,那李贼大军号称百万,却被皇帝一战而定。就似乎他一直最为担心的战事,其实根本不是问题,皇帝压根就没重视过!
此时此刻,他不得不承认,当今皇帝武德充沛,就连那郑芝龙听到消息之后,都是称赞有加,主动承担了运粮去南京的事情。
不过崇祯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却是眉头微皱。
十万石粮食,对黄道周看来,似乎是很多了。想想也是,这就只是泉州府这边由一个本不应该负责筹集粮草事宜的水师总兵所给,这已是天大的本事了。
但是,崇祯皇帝却知道,郑芝龙的能力,是远不止给十万石粮食的。他以平价卖十万石粮食给朝廷,也就是能应付不明底细的人而已。
并且就只是十万石粮食而已,也支撑不了长江中上游那么多刚收复地区的粮食供应。
他正在想着呢,就听黄道周又对他奏道:“如今天下即将太平,微臣也筹集到粮食了,陛下可是要返回南京?”
崇祯皇帝对外宣称是南下剿匪,而他又知道皇帝关心钱粮,因此就有此一说。
崇祯皇帝听到他的话,看向他,微皱眉头问道:“怎么,卿以为福建无贼了?”
黄道周听了一愣,仔细想想,然后便马上回奏道:“最多尚有一些小蟊贼而已,交于地方剿灭便是,不至于要陛下亲征!”
崇祯皇帝听了,表情严肃地问道:“一处地方有小蟊贼,和处处地方皆有小蟊贼,卿以为这其中可有不同?朕要是不出来的话,何以知之?”
一般情况下,就这种情况而言,地方官府能瞒就瞒,只要不闹出大事就好。可是,必然是会百姓会被影响,也会有百姓去有样学样。
高高在上,身处皇宫大内的皇帝,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
此时,皇帝突然抛出了这个问题,而黄道周属于清流,又是做学问的,对于咬文嚼字是比较擅长的,这一听之下顿时就愣了下。
处处地方皆有小蟊贼,这个事情真要认真起来,其实是严重的。这就说明,不是某个地方官的问题,而是整体上出了毛病。
黄道周听了,很快就回奏皇帝道:“陛下,此乃吏治腐败所致,当整顿吏治!”
说完之后,他当即侃侃而谈,就是老生常谈那些整顿吏治的方法。不能说错,但是不少主张都是脱离现实背景。
崇祯皇帝听着,心中叹了口气。后世有人评价他,“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这个评价,就目前来看,不无道理。
对黄道周之类的安排,崇祯皇帝已经心里有数,就是安排他们去都察院,给出具体章程,让他们监督地方;也可以让他们去做学问,修正明末这时候奢靡之风气。
不过此时,他并没有说破,等黄道周说完之后,他只是说道:“还必须让朝廷治下的百姓富起来,比他们逃去山上活得更好。如此,便不会有那么多的隐户,不会有那么多逃去山里的人了!”
黄道周听了,似乎是想说什么,但是崇祯皇帝却是失去和他交谈的兴趣,只是对他说道:“朕已起复解学龙为江西巡抚,负责战后剿灭散落贼寇,恢复民生之事。卿替朕前往江西等地,巡查地方,当尽速安民为要。”
解学龙曾当过江西巡抚,有讨平都昌、萍乡诸盗,合闽兵击破封山妖贼张普薇等功绩。最为重要的是,他和黄道周是好友,曾因为举荐黄道周被崇祯皇帝认为是结党,被廷杖八十,削其籍,移入诏狱,遣戍贵州。
后来黄道周起复时,想过救解学龙,但是被崇祯皇帝给否了。也有这个原因,黄道周告病回老家,不陪崇祯皇帝了。
此时,黄道周没想到,他还没来及再提这事,皇帝竟然已经赦免解学龙,并且还任用他为江西巡抚。这一刻,他不由得感激万分,当即磕头谢恩,浑然没有顾及会不会再次被皇帝误认为他们结党的嫌疑。
崇祯皇帝看着他,也不多说什么了,这个黄道周,该是就这么一个人,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敢犯颜直谏,也敢我行我素。
();() 于是,他便开口,让黄道周退下。
结果没想到,黄道周竟然没立刻退下,只是问皇帝北返的事情。
崇祯皇帝听了,便对他说道:“福建之事未完,朕还必须亲自走一趟才行!”
黄道周听了,疑惑地奏道:“南京之战刚定,诸多事宜皆离不开陛下。李自成、左良玉等众多贼首,尚未缉拿正法。陛下为何执意继续南下,微臣敢担保,福建无贼寇大到足以要陛下亲自处置!”
听到他的话,说真的,崇祯皇帝有点不喜欢他了。
不过他还是表现出了耐心,对黄道周说道:“十万石粮食太少,南直隶以西诸地收复,皆是遭受兵灾之地,就算再多粮食都不为过。朕南下,还是要筹集粮食,为今年计,亦为以后计!”
粮食这东西,怎么样都不嫌多的!
这个道理,黄道周也懂。不过他听了皇帝的话之后,又谏道:“陛下又是去泉州府?微臣已经筹集了十万石粮食,并且那郑芝龙也和微臣坦言相告,这已是他竭尽所能了。微臣本是泉州边上漳州府人氏,自然知道当地情况一二。他能拿出这么多粮食,已是出乎微臣所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