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九天中文>南朝汉朝>第0037章 始料未及

第0037章 始料未及(第1页)

书友点击:

寿阳,豫州刺史府,前堂后宅皆披挂素白,凡皇帝行宫及豫州官员小吏无不头裹白色包巾或抹额,以示哀悼。

建安侯刘粹遗体出殡之期临近,还有不少各方远道而来的使者呈上主人书信,以示吊唁。但更多的只是走官驿传书信,未派家属仆从前来,毕竟寿阳如今是个敏感的地方。

不过即算如此,朝庭也还是派了人来慰问吊唁,并以太后的名义赐下许多丧葬物品。因为但凡亲朋遇丧,不论贵贱,不吊丧是不行的,会被认为是不怜悯死者,因为时人相信灵魂不灭,否则虽是至亲,以后也绝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仪皆沿汉制,只是南北风俗观念有所不同,在佛道二宗的影响下,北方丧葬习俗越来越奢华,逢大丧遍请僧人诵经,甚至修建佛寺,雕刻石窟大佛以为供奉,下葬则以许多珍宝财物、奴仆陪葬。

而南方则渐渐崇尚简礼薄葬,且多奉道门,遇丧则请道人诵经,及至下棺之际,也须举行七七斋、水陆法会等,程式十分繁琐宏大。

但刘粹的丧礼,刘义符是没办法那么大办的,否则行宫和刺史府就只顾得上治丧,军政事务得全停下,所以,这实际只能行渴葬之礼,所谓渴葬,就是不按正式礼仪,紧急下葬,一切从简行事。如之前许多战死的士兵之家,遗体找到认领回的就只能行渴葬,家人为其建衣冠冢。

不过在出殡之日的这天一早,刘义符还是亲自到刺史府后宅主持,调来五千军士沿刺史府门前一直排队到城北八公山凤嘴坡墓地,刘怀之、刘旷之兄弟作为孝子,每当有人祭拜或道士诵经就得磕头大哭,看得刘义符不寒而粟。

然后就是送棺下葬,以十六名豫州军士抬棺至墓地,刘义行亲率一众官员送葬,到凤嘴坡墓地,墓穴是以青砖砌成的长方形拱顶墓室,长六丈,宽三丈,就像一个小形的府衙一般,分前堂后寝,后墓室放棺椁,左右放置明器,前堂放一些摆设就可以了,最前是墓道,还要做封门闸防水等,最后还要填土,工程量很宠大。

不过当天只是封闭里面墓室,然后就是由二十多名道士行诵经、招魂等礼仪之事,由位尊或名望甚高者主持填下首丘之土,也就是墓室入口处。这事自然是刘义符来动手,只是意思一下就行了,之后是工匠役徒们的事,墓室砖层之外要劣以粘土防水密封,最后再封以高高的土堆。

这天的事一过,刘义符就不用再为此事操心,剩下的是刘怀之兄弟自己的事,要丁忧守孝,修祠庙等一系列的事,也无法到刘义符行宫听用了。

刺史府府后宅,因刘粹遇刺,一众州府官员普遍认为不吉利,除刘怀之兄弟住过一段时间,再搬出来后,沈叔狸也不愿意入住,另在城内找了一座官宅,白天前往视事,晚上从不在那里住。

刘义符劝了一次,沈叔狸不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由他。丧礼一过,刘义符就得为军政之事操心了,首先府库钱粮不足以奖赏作战有功的士兵,只能从周边几个郡府急调,勉强应付过去。

可西曲阳大营还屯有六军一万二千人,城西南大营五千,城防州兵五千,这两万二千兵的操练与供给都需要他来想办法。目前因为沈叔狸、高道谨、李德元、王公度等人的影响,还能从北面豫州抽调粮草,时间一长就很难办了。

丧事三日后的一早朝会,趁着西曲阳大营的高道谨与众将都赶来参加丧礼没回营,刘义符便适时抛出了这个问题。

对此,吉翰是有考虑过,先奏道:“只要行营能保持胜局,则北面豫州九郡一些持观望态度的郡府也会宣布效忠,大可不作理会。而寿阳沿淮河一线,已宣布效命只供给钱粮及部份兵员,未派官员来效力的,有马头、安丰、戈阳、义阳等四郡,亦可不作计较,但军队供养不易,须得以战养战,有两个作战方向供陛下选择,一为全取南豫州,二为取雍州,望陛下明断。”

“依某看来,取南豫州不如取雍州!”沈叔狸又道:“恰好昨日傍晚,臣的同宗族侄新野郡太守沈敞之差家仆来送信,先是到了汝南,再转道来寿阳,据信中所称,雍州刺史诸叔度病逝于任上,本已报丧往荆州,恰逢宜都王被朝中迎为监国,便暂命臣族侄敞之代领州府事,是以取雍州,事半功倍啊。”

这消息真是喜忧参半,刘义符一听面色复杂,就听何承天一脸奇怪地问:“宜都王既被迎立,那为何不以到彦之领雍州事?”

“咦?何参军竟能料到此事,据说宜都王府王华、王昙首便当众如此进言,但宜都王未采纳,大概是因为没有到彦之领兵护卫,宜都王不敢放心,无人可用,便以臣族弟领之。”沈叔狸回道。

刘义符大为心动,却转头看向左侧高道谨、朱景符、赵伯符、魏像、陈珍、张弼、申恬等众将,问道:“那你们如何看呢?”

“在座诸位也算是没有外人,那么也就无不可言说之事。”高道谨笑了笑,语气不急缓,又道:“臣听闻,建安侯临终有遗言,建议陛下巡幸蜀中,臣近来每每思之,这与陛下处境而言,当真乃不二之良策,何也?宜都王一旦到京,调檀道济统兵出征,寿阳将岌岌可危,而徐州久无消息,王使君来援之事已不可强求,如此情势,先取雍州以观时局,再好不过!”

刘义符心中已有了决定,但还是环视堂上众人问:“诸位可有异议者,只要理由恰当,也并非不可反对。”

“取雍州,幸巴蜀?这是割据之局啊,会不会舍近求远了呢?一旦去了可就淡出了京城视野,于朝政再难以影响,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再打回建康了。”

反倒又是自己的先生的何承天心有疑虑,不过这也正常,在刘义符渡江北上开始,这个局面就已经初步形成,不然早在出建康城时就可以采纳郭叔融之策。

现在发展到这一步,除非王仲德前来勤王,其余可没有人是拥有优势兵力的檀道济的对手。而且王仲德用兵一向稳重,擅长避实击虚,本来就比用兵以“奇诡”著称的檀道济略逊一筹,刘义符可不觉得现今情况下,自己统兵就能打得过檀道济。

这时,久未出声的魏像却道:“取雍州是个好策略,陛下现有兵数万,不如弃守寿阳,以雍州下荆、湘诸州,再取蜀中岂不是更好?”

“不错!某亦赞同此策,弃江淮御边之险与三吴高门聚集之地,更利于集中实力,巩固地位,况且荆州有水师船工无数,可与江东抗衡,那时稳住阵脚,再取蜀中不迟。一旦先入蜀中,再要打出来可就难了。”陈珍附和道。

朱景符坐不住了,立即接口道:“诸位,还是高太守所言含蓄,但却稳妥,先取有把握可下之雍州,再观时局而动,话虽如此,但取雍州的同时,难道就不能顺便遣使入梁州汉中吗?说不定蜀中可传檄而定呢,至于荆、湘、郢三州,却是少不得一场硬战,到那时,以蜀中为大后方,坐拥荆、湘,再谋取江东不迟。”

剩下刺史府属官左子逸、杨恭,嫡系如张弼、申恬、垣护之等资历还低的一群文武们面面相觑,小声交头接耳,显得各有心思。

本来的议题是筹备钱粮,结果被吉斡引入到下一步要扩展生存空间的方向上,在座又是将领居多,这话题不但跑偏,还有点停不下来的趋势。

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确实急需确立一个长远的大方略,众文武都说得这么明白了,刘义符当然知要有所取舍,只是有些始料未及,脑子思维有点乱了,只好暂时把话题再拉回来,淡然开口,一锤定音。

“既然取雍州都没有异议,那大家都准备一下,三五日内必须定策,若皆有意随朕西巡,钱粮就不是问题,今日就此散了吧。”

书友推荐:
书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