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为曹仁紧赶慢赶,今天才刚到襄阳,所以并没有来得及去全面接收那些周边小县。
曹仁便立刻追问蔡瑁:“蔡府君身为章陵太守,上游四县,应该也是你的辖区吧?那可是连接上庸的咽喉之地。那些县城,都有明确表态、归顺朝廷么?会不会被刘备夺取?”
蔡瑁都不用看地图,就立刻回答:“这些县确实一贯是我治下,当地县令、县尉或是驻防的军司马、曲长也都是我的人。之前二公子接旨继任荆州牧时,我便行文四县,那里都拥戴了二公子为州牧。”
曹仁眉头一皱:“只是行文拥戴不够,有没有派兵去?”
蔡瑁不由觉得曹仁就是在为难人,两手一摊说道:“当地本就有我的人马,再派人去又有何益?岂不是反而让人觉得我不信任他们?”
曹仁一想也对,蔡瑁本人毕竟分身乏术,除了张允之外,也没别的绝对死忠于他而不可能忠于刘备刘琦的人选。
如果再派人去,一旦不可靠,刘备到了那儿还是有可能直接劝降,那不是多白给了么?
要确保各县不被刘备收编,打断刘备对上庸的联络,就只有派曹军嫡系部队去接管防务,比如把每城守城门的人都换成曹军。只有曹军自己的人,才是不会轻易被威慑就投刘的。
曹仁想明白这些道理,便下令道:“也罢,明日我便分出些许兵力,让徐晃和于禁各领数千,去接管上游诸县,以护侧翼。
然后,我军便可分兵继续逆流而上,迫降刘琦原本驻守过的上庸郡!对了,刘琦带着黄忠回了汉阳,在上庸这边,留了何人镇守?容易迫降么?”
曹仁远来,对荆州诸将毫不了解,遇到这种事情,就只能临时问蔡瑁。
蔡瑁自然对荆州人事了如指掌,应声而答:“刘琦留在上庸的,不过一无名下将,名叫霍峻,兵力也不满万,朝廷雄师一到,必然望风归降。”
曹仁对这个推演很满意,点了点头:“那就先由我和于禁,在汉南跟刘备相持、巩固营垒,汉北的徐晃,先分兵把上游还没占完的郡县都占了。然后,集中兵力跟刘备分胜负!”
曹仁的命令,很快被传达给了诸将。包括还在对岸樊城的徐晃,也连夜收到了哨船送回去的新命令。
次日一早,曹军的战争机器便按照这个新的部署,快运转起来。
……
曹仁改为正面相持、侧面先抢空地的策略后,此后两三天里,自然也没有余力立刻南下,反攻宜城。
毕竟宜城有刘备亲率的精锐骑兵,还有三四千投降刘备的原荆州军,如果再临时募集一些乡勇的话,凑出一万多人守城也不是难事。
曹仁知道诸葛瑾的水军和步兵最多天就到了,所以哪怕他集中十万人全猛攻,也不可能五天攻破一万人坚守的宜城。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稳扎稳打,先别惹宜城了。免得攻坚到疲惫不堪时、被赶到增援的诸葛瑾打个措手不及。
刘备此前多日,都因为亲自狂奔圈地,疲惫不堪,麾下骑兵和战马,也都亟待休息。
所以曹仁不来找他,他也乐得在城里大睡懒觉,恢复体力。
不过休息了两天后,刘备还是奇怪,便找来徐庶问计:
“曹仁抵达襄阳数日,兵马众多,却只是守城造营,并不南下,究竟是何道理?”
徐庶想了想,中肯地回答:“曹仁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固然是担心数日之内,就算南下也难有战果,怕与我们的援军遭遇。
另一方面,必然是曹仁给曹军找了一个更加好捏的软柿子,想先在别的方向扩大战果。毕竟此前曹仁是一路奔袭,顺着白河直扑襄、樊的,南阳郡和章陵郡,还有不少县未曾正式收服。”
“原来如此么,”刘备闻言也沉吟了一会儿,“如今还没确定敌我的,也就是东西两翼的上庸和随县等地了。
上庸那边,孤已经按你所言,送信让汉中的驻军设法增援协防了,想必不会有事。既如此,我们还是安心等子瑜的援军抵达。”
刘备想通之后,也就不再操心。任由下面的各军自行跑马圈地、确认势力范围。
他本人在宜城又住一日,南边汉水上终于有战船队浩浩荡荡逆流而来,正是诸葛瑾带来的武昌驻军中的水军和步兵,总数也有五万之多。
刘备亲自到宜城城西的汉水码头迎接,并且在城内置酒给诸葛瑾接风,顺便一并商讨破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