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儿子宋哲宗一登基,他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啊。】
【得!又要来一次易河。】
【这次怎么易?】
【这一次的争论,长达八年,几乎将所有的朝臣们都卷了进来。一派想让黄河继续往北流,一派还是想改道让黄河往东流。】
主张改道让黄河往东流的以文彦博为首,是的,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不死心。
主张让黄河继续往北流的以右相范纯仁和苏辙为首。
两方吵来吵去,不得安歇。
坐在上首的高太后和宋哲宗看不出表情。
高太后最后道:“不管如何,这几年须得与民休息,不得再动大型徭役与工事。”
一句话堵死两派人。
高太后主政的这几年,百姓们过得异常祥和安宁。
然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了。
【这场争论,发展到最后,直接变成了党争。黄河走哪儿才符合自然规律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得先争赢再说。】
【多说一句,宋朝的党争和赵匡胤脱不了干系。】
……
被创了好多回的赵匡胤已经面无表情。
此刻茫然的抬起头:???
第122章江山如此多娇(八)
赵匡胤茫然的抬起头,然后神智归位,听懂了仙画在说什么,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那句“你胡说!”堵在嗓子眼里,差点就要冲口而出。
但很快,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幻,表情一下子就变得奇怪了起来。
旁边的赵普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同样精彩。
……
【赵匡胤是北方发家,一开始的核心团队都是北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他自己呢,觉得南方人心思细腻,性格过于柔弱,带头在朝内搞起了地域歧视,明着说坚决不用南人为相。】
一块刻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石碑被抬进了宋朝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内。
赵匡胤:“就放这儿。”
几十年后,寇准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在山东的蔡齐和江西的萧贯之间摇摆不定。
“南方是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最后点了蔡齐为状元。
旁边恭喜:“恭喜寇相为中原又争得一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