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青竹淡淡一笑:“没事,对了,你也别一直叫我什么贵人了,就叫我,嗯,叫我叔吧!”反正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有这么一个可爱聪慧的晚辈也不错!
善保一愣,然后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叔!”
听到这一声脆脆的叔,顾青竹的心情突然好了很多,摸了摸善保的头,朗声大笑:“好,为了你这一声,叔请你!”心中突然很想泪流,在现代的时候他才二十五啊二十五,为什么对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自称叔自称得这么顺畅呢?难道因为成为一个老男人所以他就真的老了吗?
“那就谢谢叔了!”善保也不客气,顺势应下了。
顾青竹、善保、侍卫三人选了就近的一家酒楼,上了二楼的雅间坐下。
不多时,酒菜上来。
善保率先端起酒杯:“叔,这杯酒善保敬你,要不是叔的帮忙,善保也不能进到刘大人家做事,既有月钱拿,还能看那么多珍贵的书籍。”
“哦?你知道是我?”顾青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你是怎么猜到的?说不定真的是刘家的书太多,刘墉又恰巧碰到你,觉得你看着顺眼才找你做事的。”
“叔你真的以为我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啊?”善保嘟起嘴:“先不说我跟那位刘墉刘大人根本没有过交集,也不说整理个书籍用不用得着特意跑到我家去找人,就说那个刘大人,看着我的眼神很古怪,忌惮又疏远,怎么可能只是简单地觉得我不错才找我去的。再说了,那些可是珍贵的书籍哎,那两位刘大人都是进士出身,最是爱书,他们这种书生啊,都是宁愿自己耗费时间耗费精力一点一点地整理,也不会愿意别人碰这些书的,你不知道,我刚去的那两天,那位老刘大人一直就虎视眈眈地呆在一边紧盯着我,好像生怕我把他的书弄坏一样,最近一段时间看我没出过一次错才放下心。”说到刘统勋的紧张样子,他比手划脚地模仿,那样子可爱透了。
顾青竹被他的话逗笑了:“真的这样吗?他整天盯着你?也太闲了吧!”唔,最近就把他提出来,找事情给他做吧。
“是啊!”见男人终于真心地笑了起来,善保心中松了一口气。
“你啊!”善保这次天真甚至显得幼稚的表现和上次的年少早熟大相迳庭,顾青竹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用心,心中更是对这个坚强的小孩好感大盛,
如果永璋哪怕能有这小孩一半的坚强就好了!
唉,看刚刚永璋的反应,这孩子成长为真正的皇室中人是迟早的事,罪恶感啊罪恶感!
“叔,你没事吧?”善保苦恼地皱眉,好不容易让叔的心情变好了,怎么一下子又落回去了,叔,刚才是想到谁了?跟刚刚的低落情绪有关吗?心情莫名也变得低落,“叔,你遇到什么烦心的事了吗?”
“没什么。”沉默了一下,顾青竹低低叹息一声:“只是被儿子的教育问题难住了而已!”怎么做都不能两全啊!
儿子?善保突然想起刚刚那条路走过去似乎不远处就是皇三阿哥的府邸,这个男人温和中却掩不住的上位者的威严,还能够命令刘家父子,那两位可是有名的不买人面子的啊,那位刘统勋刘大人甚至曾经先后当过六部中的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就算现在赋闲在家,那也是不可小觑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却······
一个答案隐约浮现在善保的脑中,可是善保却硬生生把他压了下去,他不需要知道叔的身份,他也不想知道,就这样保持和叔这样单纯的来往,就可以了!
总有一天,他会带着最好的成绩,站在这个男人的面前!那个时候,再知道他的身份不迟!
--------------------------------------------------------------------------------
10
第十章新月格格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正是多事之时。
十天后,顾青竹收到了率军前往荆州平叛的阿桂快马加鞭送来的奏折,知道当阿桂率军赶到荆州的时候,荆州已破,到处一片战火,端亲王府上下悉数战死,阿桂只来得及从弥漫的硝烟中救出了奉父母之命携幼弟逃出荆州的端王府嫡格格和端亲王府最后的继承人。
虽然不太好,但是顾青竹心中还是有些失望端亲王府居然活下来一个继承人,像齐王那样只留一个注定会嫁出去的格格多好,可是人已经救出来了,还能怎么样?怎么说端亲王一家头上还顶着殉国的名声呢!
还没等他想好对这对命大的姐弟的处理方法,工部尚书急奏,铜山一带黄河决口,造成水患,请求皇上定夺,该如何行使!顾青竹即令工部人员立刻调查清楚一切事宜,同时派人宣曾经就任过工部尚书的刘统勋全权负责此事,所需所令,工部成员必须全力配合!
姜果然是老的辣,刘统勋到工部走了一遭,将有关黄河水患的资料统统找了出来,又捧着下级呈上来的情况汇报苦读,最后带着一众人亲自去了铜山,然后呈上急报,对顾青竹奏陈疏防之策,绘图以示详细情况,顾青竹当即下令户部拨款,因为知道清朝官场官官相护严重,为了防止有人贪心这笔赈灾银两,利欲熏心,为了钱财无视百姓性命之危对此事多加阻挠,在朝堂上公然下旨,说出了“一切事宜俱交由刘爱卿负责,如有不便,可不必告知于朕,爱卿全权处理即可。”的话,这等于是给了刘统勋一把尚方宝剑,刘统勋接到圣旨后,精神大振,感激顾青竹对他的信任,对这件事更加卖力。
‘朝廷据图令其随地规划堵御。黄河复归故道,朝廷嘉其绩,令与策楞、舒赫德一并叙升。他十视河坝,两刘统勋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河南百姓为之立祠于黄河南岸。’——引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