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淮西军,而换成了叛军主力之后,李庭芝忽然发现战事变得困难起来。
他甚至连敌军大股兵马的踪迹都掌握不了。
才得到消息,叛军主力竟是「已经渡河」了。
大宋名臣宗泽死前高喊着「渡河」,仿佛那条淮河对宋军而言是道天堑。李逆的兵马渡河却那般轻而易举。
「报!」
这边苗再兴派回来的信使还没说话,又有士卒赶来报信。
「东面二十里外发现叛军骑兵!」
「报。赵将军命我报李节帅,西面湖泊发现叛军水师,将从水关入庐州。」
这是包围之势。换言之,叛军早便打探到了宋军的位置,悄无声息地布置了包围圈。
而宋军却根本没发现。
为何?
因为叛军有快马、有望筒甚至于有准西百姓通风报信。
准西这些百姓,尚且将蒙元视为仁义之师,何况于唐军?
李庭芝想着这些,眼神渐渐呆滞了些。
孟珙、杜杲曾经让他相信,哪怕国势有强弱,但人定胜天。
不久前王荛说天下大势,他心里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大势可以人力改之。
但现在他发现自己还不够坚决。
若够坚决,理会朝廷那狗屁金牌做甚,早半个月便要夺回庐州了。
「退兵。」
李庭芝无奈下令。鸣金声起,宋军只好放弃了对庐州的攻势,流水般向南撤退。
「告诉赵淮,我将亲自领兵断后,命他速退往江岸保护船只。」
至此,抢回淮西之战略目的已完全失败。
虽然王荛自负、夏富庸弱,却得叛军主力之迅速支援。
李庭芝、赵准,空有名将之才,却受朝廷掣肘,粮草绝断,苦无支援。
唯一能让人欣慰的是,朝廷本来就对武力收复淮西不抱期待。这次退兵,本就是奉旨退兵,没有太多战败的责任。
其后五日之间,李庭芝且战且退,往东南方向转战三百里。
这次,他们面对的是刚刚击败了蒙元的唐军主力。
不论是军备、士气、战力,唐军都正处于最巅峰,只怕已可算是当世最强悍的兵马。而宋军粮草已断,全凭意志支撑着,自是艰苦。
好在,他们终于还是退到了浦口渡。
长江滚滚,传来阵阵涛声。
江风吹在宋军士卒们的脸上,他们已不再有原本的锐气。
「李节帅。」
渡了多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