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之下,卢携重新入朝为宰相时,向陕帅卢渥大力举荐了司空图,于是司空图又去了卢渥幕下。
只是这一段表面风平浪静的仕宦生涯也持续不了多久了,大厦将倾,大唐的天下早就千疮百孔。
乾符二年(875)六月,冤句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横行山东,一呼百应,数月之间,万人集结。没几年,黄巢起义军攻克了东都洛阳,接着挥师入长安。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吓得连夜抱头出奔凤翔,只带了几个妃子和四王,连朝廷百官都蒙在鼓里。
黄巢的军队一开始还能“见贫者,往往施与之”,但终究如脱缰的野马,“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宰相卢携自杀了,其他一些大臣更是无法幸免一死。
司空图在东躲西藏的逃难路上,再次展现出他的锦鲤特质。他撞见了昔日的家奴段章,也是今日起义军的一员。段章顾念旧主,拉住司空图的手,热情地劝说他归降黄巢,并且拍拍胸口:“我可以帮你在我家张将军那里谋一个职位,他很喜欢读书人。”司空图很感激,但还是一口拒绝了。
段章见旧主心意已决,有几分伤心失落,却仍是尽力帮助司空图半夜逃了。逃的过程中,司空图还不忘取道虞乡把家中藏书背上。
自此,司空图开始了在王官谷(今山西永济)隐居的生活。
图片
▲司空图曾隐居于中条山麓王官谷。图源:图虫创意
图片
司空图在王官谷有处别墅,这别墅是司空图他爹生前置办来养老的。
别墅依山傍水,风景独秀,“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是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清末那位写了《海国图志》的大思想家魏源到此一游时,也曾对王官谷赞不绝口:“晴空雨雪三千丈,终古风云十二时。”
司空图开始了认真的退休老干部生活。
刚回山时,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自娱自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闲来学着他的偶像陶渊明,寻芳探迹,“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他甚至将王官谷命名为“桃源滨”,遥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然司空图比陶渊明还是有钱一些的,家中藏书颇丰,约七千四百卷,“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只可惜后来陕军入谷,不幸全都毁于战火了。
一路长歌寻芳的司空图,在谷内一座独立擎天的奇峰下,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亭子。亭子里刻画着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的人士以及一些知名文人的画像。亭子初名“濯缨亭”,后改名“休休亭”。
濯缨亭,取屈原《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陕军入谷时,不仅烧了司空图的藏书楼,还一道烧了濯缨亭。司空图重修亭子后,沉思良久,给亭子挂上了一块新匾额,上书“休休亭”。改名以后,山里人多有不解,因而司空图效仿白居易的《醉吟传》,写了一篇《休休亭记》张贴出来答疑解惑: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且美在焉……盖量其材,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且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救时之用,又宜休也……”
什么意思呢?他说,辞官是一桩人间美事啊,只要我自得其乐,美也就有了。本来呢,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辞官;估量我的素质,二宜辞官;加上我年纪大了糊涂了,也宜辞官。我年轻的时候懒懒散散,长大了后马虎率性,老了更是迂腐不堪。这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我就更得辞官了。
似乎这是一番很有自知之明的自我评价呢。也许这的确是司空图“八征不起”的理由,也许又只是个随口搪塞的借口,谁知道呢。
当年,司空图拒绝了段章要介绍他做官的好意,执意回山。
朝廷后来听说了此事,大赞司空图“义不归(黄)巢”,将他与另外的两位大哥同列为“行在三绝”,大力表彰,称扬他有“巢、由之风”。也就是将他比作了尧舜时的巢父和许由,这是很高的赞誉。
随着黄巢的属将朱温(后改名朱全忠)以同州降唐,黄巢兵败,走狼虎谷,为其甥林言所杀,唐末农民大起义基本结束。唐王朝在回光返照中苟延残喘。
于是乎朝廷想起了有巢由之风的司空图,三番四次召他回朝,许诺的官职一次比一次高:中书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正在山中呆得舒舒服服的司空图一听,不是说“我脚疼我不去”,就是短暂就职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辞官回家了。
此前,跟他同庚的皮日休,曾在黄巢称帝时,投奔黄巢并担任了翰林学士。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
而司空图在王官谷里该吃吃该喝喝,要么跟着名僧高士吟咏为乐,畅谈佛道,要么拄着拐杖,带上家中女眷,一起出门散心,看看十年前种下的杏花。这是生活,也是态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尖叫集请大家收藏:(91919191)尖叫集更新度。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司空图《酒泉子》
每年大过年,村里人聚在一起搞活动,击鼓跳舞祝祷祈神,司空图也样样不缺席。看他跟乡里老人坐在村头大树下一起聊天的劲头,可半点儿也瞧不出生分来。
有一次,两个村庄的人为了引水灌田的公平问题,争执不休乃至于即将打起来,司空图赶紧出面拉架,并给他们出了个妙主意:
他让石匠在一块大石头上凿出两个相等的洞,矗立在贻溪出口的水中,将水分成两股。东股流入东渠,西股流入西渠,分别灌溉东西村庄的农田。并刻石立碑,明载分水之法,这下子大家都服气了。